李來平:讓紅色精神煥發(fā)光芒
□ 文/圖 本報記者 劉麗霞
方山縣愛心公益協(xié)會的李來平歷時6年,不畏艱險,堅定地行進在尋找革命烈士遺骸的道路上,投入到傳承紅色基因的事業(yè)中。
“散葬在呂梁山的烈士,我們要一個一個把他們都找到”“那是2017年的清明節(jié),在那場公祭儀式上,有烈士遺骸回遷安葬在晉綏烈士陵園。那一刻對我來說,非常震撼?!崩顏砥交貞浿敃r的情形,“加上我自幼對革命烈士的敬仰,那種想要收遷烈士遺骸,告慰烈士亡靈,讓烈士安息的想法在心中油然而生。”就在那一年的冬天,李來平成為一名收遷晉綏邊區(qū)烈士遺骸的志愿者,自愿擔負起收遷晉綏邊區(qū)烈士遺骸的責任。2020年7月28日,北京基金會名譽理事長賀龍元帥之女賀小明親自向他頒發(fā)了八路軍烈士遺骸收遷志愿者證書。2021年5月13日,他被任命為呂梁市八路軍烈士遺骸收遷工作隊隊長。多年來,李來平遍訪交城、文水、離石、臨縣、靜樂、婁煩、寧武、忻州10多個鄉(xiāng)鎮(zhèn)近200個村莊,行程約11萬公里。截至2023年底,李來平發(fā)現(xiàn)并被認證的烈士遺骸共有63具,這些遺骸現(xiàn)已全部遷葬于晉綏烈士陵園。
“記住那些為了國家、人民犧牲的烈士。”每次找到烈士遺骸的時候,李來平都會在附近發(fā)現(xiàn)一些烈士們生前留下的軍裝紐扣、皮帶、子彈殼等物件??粗@些物件,他萌生一個想法:“把這些紅色物件收集起來,辦一個‘紅色文化庭院’,讓大家銘記歷史、致敬英雄、珍惜當下的幸福生活?!睘榱俗屨桂^盡快落地,讓史料和遺物有家可安,2019年在全家人的支持下,李來平自掏腰包將自家3間主屋的其中一間和4間南房進行室內(nèi)硬化粉刷,外墻貼板等裝飾改造,并裝了卷閘。購置展臺展柜30米,制作圖版90塊、裱框80個,收集不同時期紅色物件2000余件,先后投資十幾萬元,經(jīng)過艱辛籌備,方山縣韓家溝李來平“紅色文化庭院”終于在2020年8月9日正式向社會免費開放。近年來,該“紅色文化庭院”成為方山及周邊市、縣各級黨組織進行主題教育的紅色基地和少先隊員校外德育教育基地,共有黨員干部、教師學生、老革命和烈士后代300多批次8萬余人前來參觀學習。
“余生我就只做這兩件事,找尋更多的烈士遺骸,并把紅色庭院辦好?!?/p>
李來平“紅色文化庭院”展覽館選址在方山縣積翠鎮(zhèn)韓家溝村,占地400平方米,分設8個室內(nèi)封閉展區(qū),四大板塊分類布展,收藏展品40個種類,共有一千余件展品,包括書籍、報刊、照片、文物、戰(zhàn)場實物等。走進這方紅色小院,感受到的是李來平強烈的愛國情懷與赤誠之心。在開國元勛展覽館,收錄展出了毛澤東同志不同時期的照片、鑄像、胸章、雕像等。晉綏記憶館主要講述了抗日戰(zhàn)爭時期,由賀龍、關向應、王震等率領的120師轉戰(zhàn)在晉綏邊區(qū),英勇打擊日本帝國侵略者的故事,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文史薈萃館收展了建國各個時段、多個地方的報紙、雜志、書本等,成為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基地。戰(zhàn)場拾憶館收藏有大量的革命文物和歷史資料,目前收藏總量為200余件,不少圖片實物彌足珍貴,為全國少有或獨有,為研究革命史提供了有利條件。
在這里,革命先輩的英勇事跡被生動再現(xiàn),紅色基因得以代代相傳;在這里,市縣各級黨組織可以開展各類主題教育活動,汲取紅色文化的力量;在這里,青少年能夠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熏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凹t色文化庭院”不僅僅是一個建筑,更是一座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李來平通過自己的力量,唱響了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主旋律,讓紅色精神在新時代煥發(fā)出新的光芒。